今年四月以来,我们在煤炭科学院的帮助下,对五十个煤种(三十九个烟煤、十一个褐煤)分别用高特、一九六二年和煤研院近几年提出的公式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使用煤研院近几年提出的新公式和氧弹实测值对比其误差较小,六二年公式次之,高特公式误差较大。
在39个煤样中,三个公式验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在不同的误差范围内所占百分率(%)是:
| <1.0% | 1.0~2.0% | 2.0~3.0% | 3.0~5.0% | >5.0% | 备 注 |
高特公式 | 12.5 | 7.5 | 10.26 | 18.46 | 51.28 | 大部分为正误差并且结果偏高太多 |
62年公式 | 15.38 | 28.21 | 33.33 | 23.08 |
| 较高特公式好 |
煤研院新公式 | 61.53 | 17.95 | 10.26 | 10.26 |
| 误差小 |
为进一步验证各厂煤耗,对收集的27个厂的入窑煤粉工业分析结果分别用一九六二年公式和煤研院新公式进行分析基低位热值,工作基低位发热量和标准煤耗计算,结果表明:除少数厂利用煤研院新公式计算的热值比用六二年公式计算的热值略偏高外,大多数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际验证,高特公式只考虑到挥发份数量对发热量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煤挥发份的质量对发热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高特公式几乎没有考虑到煤的矿物杂质在煤燃烧时需要吸热分解的这一重要因素。同时,计算分析基高位发热量时所用的分析基固定碳的计算系数“82”取得偏高,因而计算结果亦高。六二年公式虽考虑了煤炭燃烧时分解热和煤挥发份数量和质量对发热量的影响,但可燃基挥发份分类范围太宽(分为<20%、20~30%、30~40%、>40%四个区间=和坩埚粘结性分类太粗(仅分4号以下和5号以上两大类),故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大。煤研院新公式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纠正了上述缺陷,故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误差小。同时,无须取得分析基全硫含量,即可计算热值。
据此,今后建材企业统一使用煤研院新公式计算热值是合理、可行的。
现对燃料热值和标准煤统一计算方法如下规定:
一、 各种煤的热值计算,统一使用煤研院近几年提出的新公式。
各厂可参照一九七九年四月出版的煤炭科学研究院煤化学研究所煤质组著
《煤的发热量和计算公式》一书。
(一) 计算烟煤分析基地位发热量的经验公式“
QfDW =100k1-(K1+6)(Wf+Af)-3Vf(-40Wf)*
*只有计算当Vr<35%,同时Wf又大于3%的极少数烟煤的QfDW时才减去括号内的水分数值。
式中:QfDW——燃料的分析基低位热值,千卡/公斤;
Wf、Af、Vf、—燃料中分析基水份、灰份、挥发份重量百分含量;
K1—系数,可按Vr和其焦渣特征查表。在K1值之前先将分析基挥发份(Vf),按下式换算成可燃基挥发份,(Vr)再从下表中查出K1值。
可燃基挥发份
表I 烟煤的K1值查算表
| (10-13) | (13-16) | (16-19) | (19-22) | (22-28) | (28-31) | (31-34) | (34-37) | (37-40) | (>40) |
| () | () |
10-13.5 | 13.5-17 | 17-20 | 20-23 | 23-29 | 29-32 | 32-35 | 35-38 | 38-42 | >42 |
|
|
1 | 84.0 | 80.5 | 80.0 | 78.5 | 76.5 | 76.5 | 73.0 | 73.0 | 73.0 | 72.5 |
|
2 | 84.0 | 83.5 | 82.0 | 81.0 | 78.5 | 78.0 | 77.5 | 76.5 | 75.5 | 74.5 |
|
3 | 84.5 | 84.5 | 83.5 | 82.5 | 81.0 | 80.0 | 79.0 | 78.5 | 78.0 | 76.5 |
|
4 | 84.5 | 85.0 | 84.0 | 83.0 | 82.5 | 81.0 | 80.0 | 79.5 | 79.0 | 77.5 |
|
5-6(5) | 84.5 | 85.0 | 85.0 | 84.0 | 83.5 | 82.5 | 81.5 | 81.0 | 80.0 | 79.5 |
|
7(6) | 84.5 | 85.0 | 85.0 | 85.0 | 84.5 | 84.0 | 83.0 | 82.5 | 82.0 | 81.0 |
|
8(7) | 不出现 | 85.0 | 85.0 | 85.5 | 85.0 | 84.5 | 83.5 | 83.0 | 82.5 | 82.0 |
|
注:(1)括号内的数字为用旧“国标”测定结果。
(2)对于V<